首页 » 综合便民 » 非淡泊无以明志中的以什么意思「静以修身的以翻译成什么」

非淡泊无以明志中的以什么意思「静以修身的以翻译成什么」

访客 2024-10-25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非淡泊无以明志中的以什么意思

1、“以”可以翻译为:用来。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诫子书》。是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写给他儿子垂髫时期的诸葛瞻之书。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了哲理。

非淡泊无以明志中的以什么意思「静以修身的以翻译成什么」 非淡泊无以明志中的以什么意思「静以修身的以翻译成什么」 综合便民

3、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中的以什么意思「静以修身的以翻译成什么」 非淡泊无以明志中的以什么意思「静以修身的以翻译成什么」 综合便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非淡泊无以明志中的以的意思是能。

1、释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2、出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3、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该句中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意思是“用来”。“无以”也是个固定词组,意思是“没有用来……的办法”。如: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非淡泊无以明志”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的以作用

以:>不停/p>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从天子开始一直到下面的老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为根本。

【张居正讲解】一是解做一切。孔子说:“大学的条目虽有八件,其实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尽天下的人,一切都要把修身做个根本。”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从修身上推去。所以人之尊卑,虽有不同,都该以修身为本也。

【今评】修身为本的“本”强调每个个体、全体民众乃至最高统治者都应该去修身,无分上下,这是超越上下关系的人伦大本。要用道德和自身的行为去感化,而不能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去以上凌下,只有这样,整个民族修养才能得到提升,全民才会有教养,这个社会才会是一个文明知礼的社会。这是中国文化当中的一个可贵的因素。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一句古代名言,意思是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修养,要懂得俭省,注重品德的培养。

它强调了人们在修身养德方面应该具备的两种品质:静和俭。

静以修身,就是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不被外界的干扰和杂念所扰乱。

通过保持内心的静谧,人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进行改进。同时,通过修身,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成为更好的人。

俭以养德,就是要注重节俭,不浪费资源,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通过节俭,人们可以避免贪欲和浪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自己的品德素质。俭朴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和责任,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寄托了古代智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句话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之道。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