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的出处及意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原文是“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意是“自古以来那些想要让全天下人都显明其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先要修好己身,要修好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
修身:简单地说,就是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自>那里/h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为“修齐治平”,儒家用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关于修己治国的思想与伦理政治观。
修身~~修养身心,以提高自己的品德;
齐家~~齐整家政,管理家庭;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致天下太平。
“修齐治平”语出《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大意为:在古代要想使天下人都能够发扬先天固有的德性,必先从治国着手;要想治理好国家,必先齐整好卿大夫的家政;要想齐整好卿大夫的家政,必先修养好自身的思想品德;要想修养好自身的思想品德,必先端正好自心的意念;要想端正好自心的意念,必先使意念诚实;要想使意念诚实,必先探求并得到知识;探求并得到知识的关键,在于研讨事物的规律。研讨了事物的规律,然后才能得到对于事物的认识;有了对于事物的认识,然后心意才能诚实;心意诚实,然后意念才能端正;意念端正,然后自身思想品德才能得到修养;自身思想品德得到修养,然后卿大夫的家政才能齐整;卿大夫的家政齐整,然后国家才能得到有效治理;国家得到有效治理,然后才能天下太平。
作为儒家做学问的“八条目”~~“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指出,欲显明致德于天下之途径,应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以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之方法。
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当以修身为本。正心诚意的修养、个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国、稳定天下之根本。
儒家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故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形成了封建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
南宋思想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辑为《四书章句集注》,自此,“四书”并行,成为士人必读、应举之儒家“经书”。
图片皆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