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什么意思
“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意思是:通过俭朴的生活方式来培养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真正展现出一个人的志向和气节。这句话强调了节俭的重要性,认为节俭可以使人的品德更高尚,同时还表达了淡泊名利的思想,认为只有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扰,才能追求更高尚的目标和更美好的人生境界。
静以修身身的用法及意义
" 静以修身"中的"身"指的是身心,意义是修养身心。
"静以修身"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原文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静以修身,这里的“以”字作动词,是依靠、凭借的意思。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八个字出自诸葛亮,诸葛亮是古代著名的智者,这八个字不仅是对儿子求学做人的告诫,更是对后人的忠告。
3、“静以修身”指的是宁静的力量,“静”不是意味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静”意味着一种孤独,对于孤独的承受是一个人的精神的考验,一个人如果不能清心寡欲、平心静气,就不能达到修身深远的境界,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是在这时上了一个新台阶,而现代人欲望多、压力大,终日忙忙碌碌,很少有人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开导/h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诸葛亮的《诫子书》里面不是给这句话说的明明白白吗?
两者并非对立,是互相补益的关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明白道的人会追求清静,我们道家修行一直强调静,但静不是目的,是方法。所以说
清静可以让人得道,一味追求清静会让人啥也得不到。
从一开始清静就是做为一种方法存在的!如《道德经》“
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如《庄子》中说心斋之法,其目的也是帮人>办事/p>;司马迁他爹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中也说“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
但你心要静,就必须要有舍弃。
如果你心里又想今晚吃什么,又在想明天考试如何,还想打游戏,如此想七想八谈何清静?同样如果你一直想七想八,脑子就是静不下来,你是学进东西的。
在清静的过程中你得有个主次决断,想是吃重要还是考试打游戏重要,亦或是某件事重,然后放弃其他事,专注于一件事,这是一种减法,所以说是损。
这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中的道理。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遂内心清静专一,遂可为学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