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开导/h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诸葛亮的《诫子书》里面不是给这句话说的明明白白吗?
两者并非对立,是互相补益的关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明白道的人会追求清静,我们道家修行一直强调静,但静不是目的,是方法。所以说
清静可以让人得道,一味追求清静会让人啥也得不到。
从一开始清静就是做为一种方法存在的!如《道德经》“
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如《庄子》中说心斋之法,其目的也是帮人>办事/p>;司马迁他爹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中也说“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
但你心要静,就必须要有舍弃。
如果你心里又想今晚吃什么,又在想明天考试如何,还想打游戏,如此想七想八谈何清静?同样如果你一直想七想八,脑子就是静不下来,你是学进东西的。
在清静的过程中你得有个主次决断,想是吃重要还是考试打游戏重要,亦或是某件事重,然后放弃其他事,专注于一件事,这是一种减法,所以说是损。
这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中的道理。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遂内心清静专一,遂可为学日益。
静以修身俭养德告诉我们什么>原理/h2>
静以修身,是告诉我们安静下来,撇开浮华与喧嚣,去掉浮躁与虚飘,让心沉静下来,心静了,才会有空儿去学习去思考,学习多了,思考惯了,人自然就会去修身养性,即修炼健康的身心,滋养平和美好的性情。
俭以养德,告诉我们,过勤劳俭朴的生活,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足矣,人生勿需太奢,奢侈奢华必生贪欲之心,一旦有贪欲之心,那就贪得无厌了,也就无德可言了。只有勤俭节约,才易产生良好德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诉我们修养自身应当不受外界影响,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该句语出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原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静以修身的意思是什么
静以修身的字面意思就是嗯,要安静的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静静的思考一些问题,以便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丰富,或者是让自己的心灵可以得到释放,说是所以静以修身的意思就是可以让自己的心沉静下去,慢慢的去思考自己嗯的不足,或者是自己的长处,让自己能够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更好的去嗯,面对一些>事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