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静与俭以养德,之间的关系
“静”侧重于修养内在身心,“俭”侧重于约束外在行为品德,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修身,首先是一个“静”字。如果内心被各种杂念打扰,那么,就无法去思考是与非。只有心无旁骛,才能深入去思考事物的本质。
静,就是破除各种私欲。人心,本来是一张纯洁白纸,而一旦与外界接触,便容易被外界的灯红酒绿所诱惑,渐渐地被欲望所引导,失去自己的初心。

“俭以养德”,作为一种修身之法,是一种“釜底抽薪”的修身之法,当一个人淡泊名利,也就失去了违逆道德的动机,自然就可以保持本心。
修身养性10字对联
上联:高人之言淡明志宁致远
下联:君子之行静修身俭养德
此对联意思出自三国时诸葛亮的《诫子书》,意思是: 高人的言论在于淡泊明确志向,宁静到达远方。君子人的行为在于安静修练身心,简朴养护道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1、满招损 谦受益
2、宁守寒窗独寂寞 勿滥交游乱心性
3、勤能补拙才偏敏 廉不沽名品益高
4、清廉人品洁如玉 脱俗文章淡若仙
5、人品若山极崇峻 情怀与水同>幽静/p>
6、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菜根(出自郑板桥题四川青城山天师洞)
7、竹因虚受益 松以静延年
8、戒骄风清日朗 除躁>天南地北/p>
9、谦者众善之甚 傲者众恶之魁
10、才短自知能事少 礼疏常觉慢人多
11、沧桑人生从容对 坎坷世事恬淡为
12、除净私欲终世乐 洗尽俗念满身轻
13、知足是人生一乐 无为得天地>天然/p>
勤于修身俭以养德古诗词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出于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指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诸葛亮因为蜀国效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写下《诫子书》给八岁的儿子,教育他要正直做人,今后要为国效力,做一个有用的人。传至今,对年轻人依然有很大的影响。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李绅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兰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咏史,唐,李商隐。
俭养德勤力行的意思
俭养德,出自诸葛亮诫子书俭以养德。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倡勤俭,反对浪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很多家庭,祖先勤俭持家,到了子孙荒淫无度,紫醉金迷,祖宗的产业花光败光。
至于勤力行,要想有成就,不能空想,要身体力行,经受考验,如果只想不做,永远不会成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指有道德修养的人用内心宁静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质朴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时下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启动的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不仅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杜绝浪费的生活态度和价值理念,同时对培养新时代公民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