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下一句是什么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一句中国古代的名言,它的意思是指通过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克制物质欲望来修养自身,同时通过节俭的生活方式来培养美德和品格。具体来说,“静”是指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通过诸如冥想、禅修等方式来修养自己的心灵;“俭”则是指要节制自己的物质欲望,避免奢侈和浪费,用节俭的方式来养成美德和品格。
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只有在内心深处保持宁静,同时从生活中节制自己的物质欲望,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高尚的品格和美德。这种修身养德的理念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一句古代名言,意思是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修养,要懂得俭省,注重品德的培养。
它强调了人们在修身养德方面应该具备的两种品质:静和俭。
静以修身,就是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不被外界的干扰和杂念所扰乱。
通过保持内心的静谧,人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进行改进。同时,通过修身,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成为更好的人。
俭以养德,就是要注重节俭,不浪费资源,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通过节俭,人们可以避免贪欲和浪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自己的品德素质。俭朴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和责任,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寄托了古代智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句话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之道。
意思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以:用来。
该句出自《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