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古诗议论文
古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最精粹、最核心的文化精髓。先说说《论语》,宋代宰相赵普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孟子》系统的阐述了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已经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志士的人生理想和行为准则。
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以及“仁政”思想,还有“忠孝”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理念更是影响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老百姓的一代代中国人。
以《诫子书》中一句话为论点的议论文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清朝"高考作文",左宗棠是如何写的
题主应该是指科举中的八股文吧。
这里说一下清朝的考试等级制度。
分为童试和正式,二者皆是三场。
童试:县试-府试-院试
正试:乡试-会试-殿试
过了童试的人,就成为我们常常听说的“秀才”。
然后依次往上是举人-进士-状元
左宗棠的最高应试成就为“举人”。不过他连秀才都没有,其因为守丧错过院试,而乡试三年一次,错过便要再等三年,于是采取“捐监”的办法参加了乡试。
左宗棠的文化水平很高,但八股文写得并不是特别优秀,总之数次会试全都名落孙山。其实啊,他举人这个名头都是因为“恩科”的缘故多出的名额,被提档了。
至于题主若要问他具体是怎么写的,写了些什么。
这个我就无从考究了。
说左宗棠会读书做文章,后世大概没有异议。他5岁开始跟父亲左观澜习诵四书、五经,14岁参加湖南湘阴县童子试,考了全县第一名。
从15岁到20岁,因父母相继去世,左宗棠谨守儒家规制居家守孝,不能参加考试。20岁那年,依然还是童生的左宗棠,再入科场已有点时不我待。他决定冒险跳级赌上一把,花去108两银子,买来个秀才功名,作乡试入场的准考证。考后踮脚翘等张榜,居然高中湖南举人,在48名上榜者中排名第18。这相当于今天连高中文凭还没取得却越级先考上了硕士研究生。
从21岁到26岁,左宗棠怀揣举人资格证,先后三次进京会试。会试相当于1980年代考大学、今天参加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23岁那年,左宗棠一举高中进士,在湖南考生中排第15名。其时,大他一岁的长沙府同乡曾国藩也时来运转,经连续七次府试之后,也终于考中秀才。
清朝进士录取名额根据各省交税数额来确定。湖南上年收成不佳,上缴税银无多,朝廷只给了14个指标。排名第15的左宗棠被生生刷了下来。荐录他的同考官温葆深心有不甘,仍极力推荐,但道光皇帝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坚决不予通过。
清朝会试录取人数在96人至400人之间,湖南考生中榜,理论上必须是各地州市的第一名,难度系数大约是今天考取北大、清华名校的10倍。
关于道家的议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积极进取,道家主张看漩放下,两家学说各具意义,浸润着历朝历代不计其数的文人骚士。.
首先,中田古代士大夫都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们胸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远大抱负,秉,持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美好信仰,渴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然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得志的。士人们或因直言上谏被治罪,或因不受皇帝恩宠被贬谪,或被同僚诬陷遭流放。内心苦闷抑郁,无人理解。于是他们倾向与道家学说,倾心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中国古代士人于是便不断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作着艰难的抉择,不断在“进取”与'“看淡”之间徘徊,不断在“执着”与“放下”之间纠结。
其中令我尤为敬佩的是苏轼,即便被贬,仍能为当地百姓谋利,.所到之处皆能看见百姓安居乐业;而又能自适于山水之间,得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真埋。最终实现出世与入世之向的自由切换,而苏轼的豁达情怀也化为了江间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与世长存。
儒家与道家学说都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苏轼。我们今天何不效仿之?以一颗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就像史铁生说的那样:放下占有欲望,执着于行走的努力。
在如今这样一个万象更新高速发展的社会,真要做到一切都看淡,都放下,恐怕不合适,更加不可能。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能把自己的工作、职业放下吗?我们能把家庭、情感看得如水一般淡吗?不能!我们需要努力,进取,执著,去实现、挖掘自我的多重份值,去为社会、为国家,基至力这企亡阔的世界,为全人类谋求幸福!我们应该去努力践行儒家学说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另一方面,切勿太过极端,.一心追求,却忘记初心,而钻入“利益”的牛角尖。执着,却执着于贪、嗔、痴,执着于欲望的实现,多么可悲丨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才是我们真主运该追求的境界——豁达坦然地放下可怕的贪念与欲望。
就让我们学会执着,学会放下,.做一个方写的“人”行走于这浩渺天地间!
道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具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对我国对世界哲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道家思想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出世”思想与儒家“入世”思想相对立,相矛盾,但又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共同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两大主流。千百年来对我们后世起到了深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