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什么意思?快快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出于诸葛亮诫子书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内心要保持安静,要集中精神精力来修养身心,以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正直做人,为国效力。
我们不要空谈道德,要致力于照道德行事。如鲁迅先生所说,养成他们有耐力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翻译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du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
静下心来,放下妄想便能生智慧,就像平静的湖面平静下来倒影就显现出来了,真相清清楚楚。勤俭可以长养我们的德性和福报。淡泊名利,心不被欲望污染才能明白自己的志向,知道自己心灵的追求是什么,活出真正的自己。心安宁平静下来才能生智慧让我们看得更久远。
君子的操行:把心静下来才得以修养身心,身心简朴才得以修养德性。看不淡名利你就不能明了自己的志向,心静不下来你就走不远。
这是大智慧啊!这世上有太多的人被这句话点醒,但被点醒的人往往那时候已经年近中年;也有更多的人错过了这句话,就错过了一辈子。
今天整个社会整体气氛,人心静不下来,德性极差,心无大志,好奢淫逸,得过且过。
诚谢邀请:
一 出处
这是出自志书《三国。蜀》中,记载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教育儿子做一个有用的人的书信中《诫子书》一文上的话。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读来,让人觉得,虽然是父亲诸葛亮写给儿子,要求儿子的信中告诫话,但应该说,这也是诸葛亮自己,励志治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写照。
二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来用白话,试说试说:
儿呀,我为国在朝中,你又远在他乡,但你要用功读书,立下志气。必须:
做到以、那高尚有道有德的君子行为,来要求自己;读书要静下心来,以宁静的心情,才能提高自己身心的修养,不能浮躁啊!
还要以节约、俭点、勤俭朴实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所以,不静心静气,清心寡欲下思考和学习,在谈泊下才能明确立志以及方向目标的;还要排除身外的一切干扰,不排除杂乱无章的干扰,是无法达到远大志气目标的。切记!切记!
这就是诸葛亮,告诫儿子的鼓励和希望的大慨意思,也就是这几句话大慨之意了。
三 励志的启示
古人的确很智慧,留下给我们的励志故事,励志语言,可以说太多太多。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节俭,品德,是教人做人的根本点。
社会人,所谓的人品,道德,都是做人的标志。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朴素生活精神,又如,勤俭节约持家的风气,是反对铺张浪费的过日子好行为。
胸中抱负,“精忠报国”的励志,又是教人走正道,展宏图发挥才能的正途。
好了,浅说到这,用一首励志诗结尾。
《勤学》宋·汪洙: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在此诚谢读籀也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