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一词多义
《诫子书》中一词多义:
1、行:夫君子之行: 操守、品德。三人行:同行。
2、意:意与日去:志愿。宾客意少舒:心情。

3、志:非澹泊无以明志:志趣。志虑忠纯:志向。
4、学:夫学须静也: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学业成就
《诫子书》
三国 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儒家思想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从开始到现在,利弊占比大概多少?而利弊体现出来的各前三种情况分别是哪些
儒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占着统冶地位,而且长达二千多年,它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但也有其阶级局限性,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
①儒家思想倡导的"中庸"之观点,"愚忠"观点,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恭俭让",为社会的和谐、安宁、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看问题,儒家思想是"神",是正统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②儒家思想提出的"愚民"的落后思想:"宁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襟固着劳动人民的思,压抑着人民群众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导致国家科技落后,国力下降,人民生活困苦,没有抵抗外国侵略的力量,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残杀与掠夺。
③所以说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功小过大,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统治,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题主出的题,太大了,不是头条里三五百字能说清楚的,就好比水,地球上的生命都不存在,水是生命之源,但是,水有利也有害。儒家思想在中国存在二千多年,依然是有利有弊,问题是去了弊,利也会随之消失,利弊是同生同灭。比如各种运动会比赛就是挑战人类极限活动,按儒家思想是不可取的,儒家讲究的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但是,运动会的挑战人类极限活动是在名利的驱逐中完成的,这样问题就明确了,修身养性和驱逐明利谁对谁错?谁优谁劣?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儒家思想也一样,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目的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人格与思维方式的形成、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朱熹有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之叹。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孔子》中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在孔子之前已有儒者,即原始儒,也就是孔子对子夏说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的小人儒。他们以操执丧葬、祭祀礼仪为职业,有一定的知识和学问,其所掌握的繁文缛节非普通人能了解。
而孔子开创的“君子儒”则超越了“小人儒”的职业局限性,开启了华夏读书人独立思考、为天下担当的蔚为大观的君子气魄!
儒家思想对中国发展积极的方面有:
一、在春秋末年,天下诸侯各自为战,而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皆意识形态,也同时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周礼,明显处于礼崩乐坏之际。孔子作为私学教材的选取,及时进行了抢救,整理,编纂。如果不是孔子的这一行为,恐怕我们中国的文明与文化将会改写。除中华民族外其他诸文明古国的断代难续就是很好的反证。
二、催生了中国第一批有意识且以天下为担当知识分子。以前的读书人只是为“稻粱谋”,在其位谋其职,不作他想。而孔子开创的儒者则以天下苍生为重,在不在其位,都有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自觉自省意识,即“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的人格自期。
三、打破了传统中国“学在官府”的文化垄断情景。在孔子之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学习作为国家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礼乐文化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私学的创立,使得更多有志于改变自己命运的人能接触到曾是高高在上的周礼文化。进而大面积的提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
从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出于封建政权统治的需要,愚民思想的渗透,儒家思想开始走向平庸与僵化。儒家思想逐渐呈现出“弊”的方面,以下,我只选取了三处:
一、愚忠。如三纲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二、愚孝。最具代表性的是元代郭居业所著的《二十四孝》。
三、重实用效果,轻逻辑推理。后世中国人对儒家的“无可无不可”思想的滥用,将其一再堕落成凡事都能找借口的理由。
后世儒学的堕落与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有直接关系,两千年来的儒学让人越来越讨厌,越来越反感,其弊端越来越多、越来越让人难以忍受。最终沦为“吃人的礼教”!此皆统治阶级之“功”也!怪不得谭嗣同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
对于我们当代需要做的是,回到儒学的滥觞,找寻中华文明最初那份纯粹和美好,而不是一再骂儒、谤儒。更不要将孔子的本来面目混淆于后世封建王朝所塑造的那个脑袋严重积水,猥琐虚伪的假孔子形象。